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困境
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常烃表示,推行垃圾分类,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、形成长效机制、推动习惯养成。依法推进垃圾分类,必须遵循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原则,坚持问题导向,着力破解难题,拓宽路径,提高实效。要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制度,必须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,依法保障公众权益。在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律制度中,要坚持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,发挥公众智慧,吸纳公众意见,尊重公众选择。要让公众明白,垃圾分类不是“额外负担”,而是关系自身生活质量提升的事情。强制推行是促使公民履行义务,严格执法是保障公民权益。要通过严格执法和舆论监督,加快垃圾分类法制环境和舆论氛围形成,促使社会公众养成自觉实施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。减量化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要务,应当成为垃圾分类管理的核心理念。资源化是垃圾分类的核心工作,是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。无害化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基本要求,也是最高要求。(摘编自《中国环境报》)
进一步打响新乡贤这张品牌
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如忠表示,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。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,除了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、积极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外,还应当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。一是创新与弘扬乡贤文化。在有条件的地方,可聘请(选举)退休人士担任乡村党组织负责人、村民委员会主任等职务,直接参与乡村治理;也可设立乡村治理“智囊团”、创业致富“导师团”、纠纷调解“老娘舅”、慈善公益“志愿队”等,为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搭建机制化平台。二是设立新乡贤公益基金会。可积极发动有爱心、有情怀、有能力的新乡贤捐资设立公益基金会,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,弥补乡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、保障水平不足的短板。例如,通过“慈孝基金”,倡导敬老慈孝;设立“教育基金”,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深造。(摘编自《解放日报》)